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涉外宾馆审批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2:48:28  浏览:98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涉外宾馆审批管理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涉外宾馆审批管理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使我区涉外宾馆的审批管理工作规范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新政外字【1989】第15号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是涉外宾馆审批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自治区公安厅、自治区国家安全厅、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卫检局联合负责乌鲁木齐地区的涉外宾馆审批工作。
各地、州、市外办是当地涉外宾馆审批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当地公安、国家安全、旅游、卫检部门联合负责本辖区的涉外宾馆审批工作。
外办的职责是:对涉对宾馆归口管理,会同各职能部门审批涉外宾馆的开放,组织对申请涉外的宾馆进行联合检查。了解和掌握各涉外宾馆的综合情况,负责向政府报送有关对涉外宾馆的奖惩意见、设想建议和情况反映。
公安部门的职责是:根据涉外法律、法规,对涉外宾馆、饭店依法管理。加强对境外人员(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临时住宿登记管理工作,协助涉外宾馆建章立制,完善住宿登记制度,一抓户管理员培训,二抓检查指导工作。建立以住宿登记为中心的治安管理体系,抓好
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理涉外事(案 )件,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治安秩序。
国家安全部门的职责是:根据《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安全机关有权了解和掌握涉外宾馆涉及国家安全的有关情况,审核宾馆选址是否符合国家安全规定,查验或者调阅有关档案、资料、物品、搜集涉外人员住宿名单及有关信息,组织涉外宾馆建立国家安
全小组,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对涉外宾馆的通信设施及环境周围国家机密通信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并按规定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
旅游部门的职责是:了解和掌握涉外宾馆的硬软件情况,在参与涉外联合检查的过程中,听取各联检单位的意见,为自治区旅游局进行旅游定点和评定星级工作奠定基础。
卫检部门的职责是:对涉外宾馆实施卫生监督及卫生处理,对涉外宾馆的从业人员实施年度、上岗传染病监测,负责涉外案例的传染病监测,负责外籍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负责对涉外宾馆的进口食品进行监督检验。
第三条 乌鲁木齐地区,凡需申请涉外的宾馆(含饭店、招待所),其主管部门必须向自治区政府外办提出申请,同时抄送区、市公安、国家安全、旅游、卫检等部门,由自治区政府外办会同公安、国家安全、旅游、卫检等职能部门对其进行联合检查。通过会签表的形式,由自治区政
府外办综合各职能部门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自治区政府外办行文,批准开放。
乌鲁木齐地区以外的各地、州、市,凡需申请涉外宾馆(含饭店招待所),其主管部门必须向当地地、州、市级以上(含地、州、市)外办提出申请,同时抄送公安、安全、旅游卫检等职能部门对其进行联合检查,通过会签表的形式,由外办综合各职能部门意见,报当地政府(行署)
批准后,由外办行文,批准开放。
第四条 宾馆的对外开放是件严肃的工作,是我区涉外工作的一部分。未经联合检查,各职能部门无权自己单方面批准宾馆涉外开放。
第五条 宾馆在取得涉外资格后,旅游部门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涉外旅游定点并评定星级。
第六条 宾馆涉外后,须接受各职能部门的检查和管理,应积极配合协作。各职能部门在检查过程中,不得超越职责,越权管理。外办、公安、国家安全、旅游、卫检等部门可派人讲授有关知识。
第七条 涉外宾馆在经营过程中,如发现不符合涉外条件时,各职能部门有权暂停其涉外资格,并按规定处理。对劝改无效者,外办应尊重各职能部门的意见,与各职能部门共同协商研究,可取消其涉外资格。
第八条 各职能部门应本着为我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和宗旨,不得对符合条件的宾馆卡压。如发生上述情况,宾馆有权向上级部门反映,由有关部门处理。
第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后,各地在具体审批过程中如有与本规定不一致之处,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外事办公室负责解释。



1996年1月1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中资本性调整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中资本性调整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5]745号

2005-07-28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近来,有些省市在转让定价税收审计、预约定价谈签等工作中,对被调查企业与可比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本性差异,有的进行了调整,有的没有进行调整。为了做好转让定价税收审计、预约定价谈签等反避税工作,进一步提高可比性分析的质量和效益,现就资本性调整问题明确如下:
资本性调整是用于调整基于营运资本(包括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存货等)的利润水平指标,用以反映被调查企业与可比企业之间由于营运资本占用不同而对营业利润产生的差异。因此,在比较被调查企业与可比企业的利润水平时,当被调查企业与可比企业在营运资本(如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水平上有一定差异的时候,应调整占用营运资本中隐含利息成本对利润水平的影响,以取得经济上较可靠的营业利润,提高可比企业利润水平的可比性。但考虑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还不完善,可比公司可比性差的实际情况,我们意见,各地在对可比企业进行可比性分析过程中,以不对可比企业进行资本性调整为宜。如果可比企业选取准确,可比性较高,报经总局批准后可以进行资本性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消费者举报案中诉讼主体资格的确定
            ——洛阳中院裁定陈志华诉西工发改委行政处罚决定案



裁判要旨

消费者作为利害关系人,其不服价格主管部门对经营者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具有原告诉讼主体资格。

案情

2010年1月21日,王府井百货在《洛阳晚报》刊登促销活动广告,全场四至八折优惠,其中,“玛雅诺”全场六折,促销时间为2010年1月22日至24日。陈志华于1月22日购买了“玛雅诺”棉便装两件,折后价每件1788元。后陈志华向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西工发改委)举报王府井百货促销存在价格欺诈,要求查处。西工发改委立案调查,认定王府井百货在促销“玛雅诺”棉便装活动中存在虚构原价的价格违法行为。此便装活动期间六折后售价为1788元,所依据的原价为吊牌价2980元,而本次活动前7日内同一交易场所的最低实销价为2100元。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第四条对原价的解释,2100元的价格应视为此次促销活动的原价,在此基础上六折后该棉便装应售价为1260元,实售1788元,共售2件,获违法所得1056元。王府井百货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价格法的规定,属于《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七条第一项的行为。同年5月7日,西工发改委对王府井百货作出西价检处(2010)00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违法所得1056元;罚款1000元。陈志华不服该行政处罚决定书,向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洛阳发改委)申请复议,8月17日,洛阳发改委作出维持被告行政处罚决定的洛发改价复(2010)1号行政复议决定书。原告仍不服,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西工发改委对王府井百货作出的处罚决定,并判令其重新作出处罚决定。

裁判

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王府井百货在打折活动中虚构原价,构成价格欺诈,西工发改委对其作出的西价检处(2010)001号行政处罚决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法院判决:驳回原告陈志华的诉讼请求。

原告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后又申请撤回上诉。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其撤回上诉。

评析

本案的焦点是:举报经营者价格欺诈的消费者不服价格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其是否具有原告诉讼主体资格。

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被诉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是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认为侵犯了其人身权、财产权或其他权利。行政机关对经营者的行政处罚决定,举报人是否具有原告诉讼主体资格,司法实践中意见不一。

一种意见认为,举报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是消费者的权利,但是否构成违法、违法数额具体怎样认定、怎样处罚等是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责。如行政机关不予受理,举报者有权提起行政不作为的诉讼;但如行政机关对经营者作出行政处罚,举报人并不是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受到行政行为的侵害,行政处罚决定不增加举报人的权利和义务,其因购买了价格欺诈的商品而受到的民事侵权,可以通过民事救济途径解决。举报商家价格欺诈的消费者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不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不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应驳回原告的起诉。

另一种意见认为,首先,作为消费者的举报人虽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但作为行政行为的相关人,毕竟是由于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才产生了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与行政机关的处理结果存在着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其次,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4年10月1日发布实施的《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第十五条规定,举报人对办理结果不满意,可以再次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举报人再次举报,但没有提供新的价格违法行为事实或者新的理由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不再受理。从这一规章的规定看出,举报人对于价格主管部门对举报事项的处理结果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最后,从我国行政诉讼立法方面来看,对于原告主体资格采取了适度宽泛的立法原则。因此,举报经营者价格欺诈的消费者不服价格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具有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本案中,法院采取了第二种意见,举报商家价格欺诈的消费者具有对行政机关的处理结果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诉讼主体资格。

本案案号:(2010)西行初字第57号,(2011)洛行终字第26号

案例编写人: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 王雪兰 张 川